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琼崖第一个农民协会在滨濂村诞生

2021-02-24 19:31

1926年5月1日,冯白驹、柯嘉予、林平、朱润川、吴清坤等在海口市郊滨濂村正式成立滨濂村农民协会——这是琼崖第一个农民协会。农会的成立,是滨濂人走向革命的一个起点,全村740多人,有40多人参加革命,13人英勇牺牲,为革命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草长莺飞间,倏忽已过95年。坐落在海口市龙华区海垦街道滨濂北社区内的滨濂革命历史纪念馆记录了这段历史。行走社区,车水马龙,行人匆匆。对于许多生活在此的人们,依然会记得,许多滨濂热血儿女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岁月,团结一心,不惜牺牲,积极投身革命,唤醒广大劳动人民,激发出他们身上改变中国的力量。

战火硝烟虽已散尽,但一个个滨濂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已成为激励当地人不断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开展革命宣传 启发农民觉悟

   

1926年2月28日,经冯白驹、柯嘉予、朱润川等人宣传发动,在滨濂村成立了滨濂村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发动工作,进行报名登记。同年5月1日,冯白驹、柯嘉予、林平、朱润川、吴清坤等在海口市郊滨濂村正式成立琼崖第一个农民协会——滨濂村农民协会,会址设在本村班帅庙。


2月3日,海口市龙华区滨濂北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吴和忠在接受采访。海口日报记者 石中华 摄


2月17日,走进滨濂北社区,滨濂革命历史纪念馆安静地坐落在此,在不远处繁华的商业街衬托下,这里显得庄重古朴,“当年就是在这里,成立了滨濂村农民协会。”滨濂北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吴和忠介绍,滨濂村农民协会成立之后,由柯嘉予、朱润川、陈汝鉴等组成的宣传队,到附近村庄进行革命宣传。提出农村“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每到一个村庄,都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他们还借机大力宣传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使得周边村落的村民深受影响。

滨濂革命历史纪念馆外墙上的精美浮雕生动再现了滨濂村农民协会成立、平民学校上课、党支部成立时的场景,“早就听父辈说,我们这里可是红色革命村庄,出了许多革命先烈。”居民谭爱华正带着孩子坐在树下晒太阳,指着眼前几幅浮雕告诉记者,每当看着这些情景,仿佛能够看到滨濂儿女浴血奋斗的艰辛历程,更加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生活。


2月3日,海口市龙华区滨濂革命历史纪念馆墙面绘制的滨濂村农民协会壁画。海口日报记者 石中华 摄


吴维爵,1926年回海南宣传革命思想,1927年6月被敌人杀害;柯引弟,组织青年积极分子传递情报和接送来往的革命同志,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在滨濂革命历史纪念馆内,一个个一往无前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无不催人泪下。

1927年2月,经吴维爵介绍,陈先达、柯启芬、陈汝鉴、吴朝高等4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成立中共滨濂村支部,选出黄景吉(滨濂村人)为支部书记。4月中旬,柯嘉予、吴策勋、陈九亭等回滨濂村,在柯氏祠堂召开滨濂村党员大会,吸收在本村任教的吴维朝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由柯嘉予宣布上级决定,成立党总支,任吴维朝为总支书记,负责联络秀英附近15个村各个党支部。

滨濂村农会是琼崖第一个农会,滨濂党支部也是海口市郊较早的党支部之一。它的成立,在大革命时期对海口市郊的革命斗争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整个海口的革命斗争也具有重大影响。


2月3日,采访团参观海口市龙华区滨濂革命历史纪念馆。海口日报记者 石中华 摄


废除旧风陋习 提倡男女平等

   

滨濂村农民协会成立之后,发动群众办平民学校。学校教授识字、唱歌和宣讲革命道理,鼓励农民废除旧风陋习,发动妇女剪短发。

1926年7月,滨濂村办起了平民学校,由村里的私塾先生吴朝富和来自市区的女教师陈博文执教,首批入学的30多人中,有男有女,有青年人,也有中老年人,他们学识字,学唱歌,听农会领导人讲革命道理,分析革命形势。


2月3日,采访团人员阅读海口市龙华区滨濂革命历史纪念馆史料。海口日报记者 石中华 摄


“受到男女平等思想的启蒙,村里许多知识女性纷纷效仿男子剪短发,用来表达思想解放。”吴和忠说,女青年柯桂南率先剪掉自己的长发,在她的带头下,全村青壮年妇女全部剪掉了长发。很快,剪发热潮迅速蔓延到了周边村庄。

接着,滨濂村农民协会成员还到海口市郊各村开展组织和发动工作,将他们的经验“复制”到儒益、苍东、苍西、周仁、水庄、业里、道客、攀丹等村,在这些村中建立起农会。

府海地区的农会成立后,还颁发了命令,如实行减租减息,销毁高利贷契约,收回被占的房屋和田地、耕牛;不准地主收回佃户的田地;不准地主囤积居奇,抬高米价;严禁赌博和贩卖鸦片;禁止买卖婚姻,提倡男女平等;反对封建迷信,提倡科学治病等。


海口市龙华区滨濂革命历史纪念馆内展出的油灯。海口日报记者 石中华 摄


传承红色精神 共建和谐社区

   

随着海南岛解放,长期坚持革命斗争的滨濂人民翻身做主人,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村里先后成立互助组、经济合作社、人民公社;没收地主田地,农民每人分到四亩土地,每户分到一只牛。党的惠民政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逃荒难民陆续回村,生产方式由单一的种植业转为种养殖业、手工业和商贩等多种方式,摆脱了贫困生活。尝到甜头后,村里的青年还在工作之余学吹、拉、弹、唱,组织戏班子,逢年过节时演出,开始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海口市龙华区滨濂革命历史纪念馆展出的红军战士使用过的手枪。海口日报记者 石中华 摄


改革开放以来,在滨濂村党支部带领下,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村容村貌明显改善。2007年,滨濂村实行“村改居”,分为滨濂南、滨濂北两个社区,社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共同打造“居民的社区、群众的乐园、幸福的家园”,古老滨濂焕发出新的活力。

行走在滨濂北社区,道路干净整洁,老人在树荫下围着下棋,孩子嬉笑打闹,眼前一片安乐祥和。据悉,近年来社区通过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环境,建设了“同心庭院”“同心广场”和“同心便民步行街”。  

“邻里相处十分和谐,大家都积极参加各项社区活动。”吴和忠说,社区还制定出台了文明家庭评比、“庭院三包”责任制等长效管理制度,广泛发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奋斗一刻也不能停止,我们要以红色精神为引领,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历史的风起云涌,至今仍在人们的胸中激荡。在滨濂南、滨濂北社区,红色精神正在放射新的时代光芒。


热血——致敬英雄

柯嘉予:宣传革命理论 启发农民觉悟


柯嘉予,1896年10月24日出生于滨濂村一个贫农家庭,世代以种田为生。读书期间,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由于表现突出,于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滨濂村农民协会成立后,冯白驹、柯嘉予相继在儒益、苍东、苍西等村庄发动群众,建立了农会组织,并把青年组织起来,举办平民夜校,以《千字文》为课程进行教学,向青年、群众宣传革命理论,帮助农民学习文化和科学知识,启发农民的阶级觉悟和政治觉悟。

蒋介石背叛革命后,国民党琼崖当局奉蒋介石的密令,发动反革命政变。霎时,白色恐怖笼罩府海地区,城市革命组织和党组织遭到破坏,革命力量遭到挫折。政变当天,柯嘉予、朱润川等同志在市党部即海口市新华南柴竹街的一间小楼上吃晚饭,不幸被国民党警察局的便衣警察包围。在险难关头,除柯嘉予跳楼避难外,其余同志均被捕,壮烈牺牲。

1927年6月,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武装斗争,琼崖特委成立琼崖工农讨逆军司令部。6月至11月,柯嘉予任琼崖工农讨逆军第六路军(琼山)司令,后由冯建农接任,党代表为冯白驹。同年秋,根据特委的指示,柯嘉予等人将从海口撤退到市郊的党员组织起来,在海口市郊东城村成立中共海口市委员会,柯嘉予任书记。在此背景下,府海地区的斗争迅速发展。

1929年,琼崖革命陷入低潮,由于敌人通缉和追捕,柯嘉予离开琼崖到新加坡等地。1977年,柯嘉予在上海市病逝。


热潮——微党课

传承红色基因 勇担职责使命


时间:2021年2月17日

地点:滨濂革命历史纪念馆

微党课主讲人:中共海口市委党校副校长、市夜校办主任陈纯英

   

鲜红的党旗指引前进的方向。海口市龙华区滨濂村是有着红色基因的革命老区村庄。1926年5月,冯白驹、柯嘉予、林平、朱润川、吴清坤等在滨濂村成立了琼崖第一个农民协会即“滨濂村农民协会”。1927年2月,中共滨濂村党支部成立,这是琼崖成立最早的党支部之一。在民主革命时期,全村有40多人参加革命,13人牺牲,滨濂人民为革命胜利作出了贡献。海南解放后,滨濂人民继承和发扬革命老区的优良传统和奋斗精神,砥砺前行,加快发展,从红色革命村庄到模范社区、和谐社区、幸福社区和文明单位、健康村、“篮球村”等,谱写出一首首英雄赞歌。

不忘革命根本,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红色基因让滨濂社区的发展更有动力。

我们要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标对表革命先辈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崇高品格,时刻检视自己,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基层、打基础,全面推进党群活动中心建设,激发基层活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村民的小事当做我们自己的大事,把党建工作成果变成群众受惠的新鲜事,群众满意的开心事,这是每一个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信念,也是职责和担当。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作为革命老区村庄,滨濂社区要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担当作为,强力推进社区各项工作争先进位,为创建文明和谐美好社区作出更大贡献。


热评——正青春

传承红色精神 长存赤子之心


海口市龙华区海垦街道秀英村社区网格员

朱垂孟

   

全村40多人参加革命,有13人英勇牺牲。在滨濂革命历史纪念馆内,一幅幅旧照、一件件历史文物,均记载着革命先烈与党和国家共命运、同血脉,不惧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故事,生动地再现了滨濂人民支持革命、支持解放的伟大精神和理想信念。

秀英村离滨濂村并不远,两者同为城中村,我因工作原因偶尔也会到滨濂村。在那里,人们和谐相处,知足常乐。和滨濂村一样,秀英村近年来以党建引领,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吸引更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唤起社区居民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意识,增强了社区凝聚力,提升了居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党员干部纷纷主动请缨冲向疫情防控的前线,只因为他们是中国共产党员,他们用生命守护着生命,为百姓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而我,也始终坚守岗位,做好排查登记、掌握人员动向、开展防疫宣传、入户宣传检查等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不忘初心的宗旨。

传承红色精神,长存赤子之心。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一名基层党员网格员,我们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革命先烈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扎根群众,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优良作风,进一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汲取红色养分,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

昵称:
内容:
验证码: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